今天是:
欢迎访问马关县人民政府门户网
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马关县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

来源:县教体局 更新时间:2023/05/04


“十四五”规划期间,马关县将持续推动“七彩云南全民健身工程”,把申报建设健身(登山)步道、体育场馆、乡镇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等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作为重要体育工作内容。积极组织开展具有马关县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的体育健身赛事活动;加强对老体协等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群体的管理,带领大众科学健身,使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水平得到显著提升。目前,马关县全民健身事业发展不均衡、公共服务标准不高、能力不足等问题仍然存在。为促进马关县全民健身工作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发展,根据国家《全民健身条例》和《文山州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文政发〔2022〕60号),制定马关县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紧紧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任务部署,贯彻落实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和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加快边疆特色体育强县建设,持续实施七彩云南全民健身系列工程,完善结构合理、功能明确、网络健全、城乡一体、惠及全民、符合马关县实际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体育获得感和幸福感。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人民群众的体育健身意识、素养和体质健康水平持续提高,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基本补齐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务短板,增加健身设施有效供给,健身设施方便可及,科学健身指导体系日趋完善,各级各类全民健身赛事活动更加丰富,各运动项目参与人群持续提升,健身氛围更加浓厚。

二、主要任务

(一)加大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供给

1.实施全民健身设施项目建设。制定马关县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五年行动计划,实施七彩云南全民健身基础设施补短板工程。支持集宣传文化、体育健身等功能为一体的基层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对现有基层综合性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新建1个以上体育公园、5条以上全民健身步道、2个以上全民健身中心,完善14个乡镇和127个行政村(社区)体育设施。加大民族传统体育训练点,移民搬迁点、民族旅游文化村等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力度。县教体局牵头;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县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局、县文化和旅游局配合,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

2.建设“大健康”步道。整合各类城市慢行道、绿道、健身步道、旅游步道、登山步道,大力推进覆盖全县、便民可达的“大健康”步道系统,兼顾步行、骑行、登山、轮滑等健身功能。计划建设城子山登山步道、河湖健身步道、环鞍马湖骑行健身步道、老君山天然氧吧健身步道、摩所龙山健身步道,改扩建中山公园健身步道、城区安平广场健身步道。重点打造环鞍马湖骑行健身步道,使其基本具备举办小马拉松和短程自行车骑行比赛的要求。教体局牵头;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县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文化和旅游卫生健康配合,各项目属地乡镇人民政府负责

3.提升公共体育场所服务能力。改善提升安平健身广场、逢春生态公园健身广场、马关县体育场、逢春体育馆、县网球馆的使用效率,扩大接待群体范围,增加锻炼项目,包含广场舞健身活动、轮滑、各种球类运动、徒步健身运动等。特殊时期能作为应急避险(难)场所使用。完善逢春体育馆信息化建设,合理使用免费低收费开放调节场馆资源。加大以逢春体育馆、县网球馆、马关县体育场为主,延伸到全县1047块体育场地的常态化开放使用,常态化开放都龙镇、木厂镇、夹寒箐镇等乡镇的14块社会体育足球场地,提升使用效率。引导公路局、移动公司、学校等有运动场地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在保证正常开展工作的前提下对外开放。统筹做好疫情常态化下社会和校园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工作。县教体局牵头;财政住房城乡建设卫生健康民政残联、各乡镇人民政府配合

(二)激发全民健身社会组织活力

1.推进体育社会组织深化改革。加强县级体育总会和单项体育协会建设,推进青少年和社区体育俱乐部发展,引导各级体育社会组织下沉基层、并积极发挥作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会体育组织的组建和活动开展,对活跃度高、自身建设较完善的体育社会组织建立激励机制,扩大体育社会组织对全民健身的贡献力。将运动项目推广作为单项体育协会的主要评价指标,鼓励单项体育协会制定运动项目科学参与手册,指导群众科学参与各项运动。规范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及培训活动。县教体局牵头;民政、各乡镇人民政府配合

2.壮大全民健身人才队伍。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志愿服务制度,持续开展各级各类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和志愿服务,在册社会体育指导员每月不低于1次开展社会体育指导服务,打造地区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品牌。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力度、扩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按要求2025年每千人达到2.16人的配备指标。支持民族体育、健身指导、赛事组织、志愿服务、应急救援等方面的人才培养。探索社会力量参与、应用多媒体技术的全民健身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足球、网球、篮球等运动项目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社会力量参与教练员职称评定。县教体局牵头:县民政文化和旅游县人社局总工会、团委、妇联、残联配合,各乡镇人民政府配合

(三)丰富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内容

1.开展全民健身示范活动。制定全民健身赛事活动计划,完善全民健身活动赛事举办、报备、绩效、安全等服务规范,加强举办和参与各级健身活动赛事的管理和服务,统筹新冠疫情、灾害应急等防控工作和健身活动赛事工作。广泛开展适合各人群、地域和行业的健身活动,常态化举办“农民运动会”、“干部职工运动会”、“工间操比赛”、“全民健身日中长跑活动”、“园丁杯篮球运动会”、“青少年校园三大球暨啦啦操比赛”、“逢春杯”系列比赛”、“乡镇全民运动会”。全面开展“七彩云南全民健身”特色品牌创建活动,举办“七彩云南大众篮球争霸赛”,组织训练并参与各级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依托马鞍山民族旅游村打造小马拉松赛事。着力打造“中越体育交流活动”,主动维护大国形象,发挥体育外交的功能。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足、篮、排、羽、网、乒乓等球类运动业余联赛,依托篮球协会、足球协会、气排球协会、象棋协会等组织举办“周末6+1足球比赛”、“篮球3V3”、“气排球季度赛”、“中国象棋比赛”等赛事活动。积极组织健身气功、武术等中华传统体育项目民间交流交往活动、并走入校园,县健身气功站每年不低于2次气功展演,打造2所以上武术进校园学校。组织适合残疾人参与的健身活动。县教体局牵头;、县财政局、县文化和旅游卫生健康总工会、团委、妇联、残联、各乡镇人民政府配合

2.加大民族体育工作开展力度。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建设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基地,传承发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培养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建设1个陀螺训练基地、1个射弩和1个高足竞速训练点,发辉倒爬花杆、抢花炮等优秀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力,扩大参与范围,打响知名度。积极组团参加全州及全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适时举办全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和单项赛事。探索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后备人才选拔培养模式,鼓励各级学校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学,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作为校园体育活动,力争在现有的3所体育活动示范校基础上再加3所。县教体局牵头;财政局、各乡镇人民政府配合,县民族宗教局负责

3.开展科学健身“众参与”活动。持续开展爱国卫生专项行动,推广普及广播体操、民族健身操(舞)、健身气功等工间操,以第九套广播体操和健身操为主要活动内容,鼓励倡导各单位、各部门选用太极、健身气功等多方式开展工间操活动。大力推广居家健身和全民健身网络赛事活动,推动更广泛的人群参与健身、科学健身,充分考虑疫情防控工作和健身赛事活动开展两不误的需求,发挥网络优势,发挥“马关潮”、“马关体育”等官方抖音号的作用,积极组织线上全民健身居家健身比赛。发挥各级工会、团委、妇联、体协、残联等社会团体的组织引领作用,带动职工、青年、妇女、农民、残疾人等群体开展各类适宜性健身活动。加强各级老年人体育协会建设,组织老年人团体健身、适量运动,实践运动康养。县教体局牵头;卫生健康农业农村技术局县总工会、团县委、妇联、联、县融媒体中心、乡镇人民政府配合

(四)强化社区体育工作

结合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在不影响消防救援的前提下统筹建设符合地方实际的各类社区健身设施。根据需求,改建安平广场健身步道1条、增加逢春生态公园、中山公园、南山幸福社区健身器材,以社区、公园为依托,建改并举为居民就近锻炼提供便利场所。新建移民搬迁点南山幸福社区社会体育足球场1块、马洒社会体育足球场1块、坡坝社会体育足球场1块。各社区、公园等公共场所根据需求进一步配备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无障碍健身广场,多用途健身广场,兼顾适合学龄前儿童和老年人运动需求,营造适合残疾人活动的无障碍环境,县城普遍建成社区15分钟健身圈,丰富社区体育活动,组织形势多样的社会体育运动会,鼓励成立社区体育俱乐部和学校体育俱乐部等基层体育组织。引导社会体育指导员常态化驻社区志愿服务,要求每位在册社会体育指导员每月不低于1次开展体育指导服务,鼓励运动员、体育教师、专业体育人员参与社区健身指导等体育志愿服务。鼓励和支持城市社区和乡镇农村积极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要求以乡镇为单位每年开展不低于1次全民健身运动会或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县教体局牵头;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县民政住房城乡建设自然资源残联配合,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

(五)推动体育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在鞍马湖高原体育训练基地基础上,打造马关“全域体育基地”品牌,推动体育与旅游、教育、休闲等产业深度融合,打造具有高原特色的体育康养新品牌。根据马关县实际,加快构建以健身休闲、体育培训、赛事活动为一体的鞍马湖自行车训练基地;力推旅游休闲、体育训练、康养一体的健康农场低海拔体育训练基地建设项目。培育多元市场,推动高原体育旅游、体育体验、体育康养、传统体育用品制造、体育用品销售、体育彩票等的发展。支持马洒民族文化旅游村作为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和传播基地重要载体。县教体局牵头;县发改局县财政局文化和旅游卫生健康配合,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

(六)推动全民健身融合发展

1.推动体育教育融合发展。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学生在校每日体育运动时间不低于1小时的要求,继续关注“两操一课”的开展情况和每年不低于1次校园运动会的执行力度,按相关规定开齐开足体育课程。持续支持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和校园运动队建设,大力培养体育教师和教练员队伍。将每月至少参与1次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纳入体育教师考评内容。大力发展校园足球,推进象棋、轮滑、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校园工作。依托“四级联赛”平台,推动各级、各校青少年竞赛和校园竞赛有机融合,打造体教合一、竞群结合的新型青少年竞赛体系。县教体局牵头县财政局、县民族宗教局、乡镇人民政府配合

2.构建体卫融合的体质健康服务模式。探索运动处方纳入人群体质健康干预计划、国民体质测定纳入健康体检、运动处方师在社区医院志愿服务等体卫融合试点工作路径,开展针对青少年近视、肥胖、脊椎侧弯等问题的运动干预,推进体育和卫生健康部门协同的运动促进健康工作模式。推广健身气功、武术等传统体育运动项目,提升中医传统保健服务能力。开展科学健身指导专项行动,建设全县科学健身指导体系,常态化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制度。推广体质健康测定、运动处方、健身咨询等科学健身服务。县教体局牵头;县卫生健康局、乡镇人民政府配合

3.推进体育旅游融合发展。全域规划体旅融合发展布局,着力发展时尚运动、水上运动促进体旅融合,打造坡坝草场划草运动项目、坡脚大坡机动车越野项目、花坝神谷漂流项目。重点发展少数民族体育、跨境体育旅游促进体旅融合,持续关注马洒、鞍马湖等民族文化旅游村设置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项目,疫情转好后着手沟通中越双边体育文化赛事活动交流,拉动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的高速发展。因地制宜建设体旅融合基础设施,引导“罗家坪红色旅游村”、“老君山天然氧吧”、“茅坪边境贸易村”等有条件的地方争取和创建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建设户外运动基地、汽车自驾运动营地等设施,支持社会力量建立户外运动救援机制。县教体局牵头;县发改局、县外办、县财政局、县民族宗教局、各乡镇人民政府配合,县文化和旅游负责

4.探索全民健身智慧化服务。推进“互联网+健身”服务,依托官方抖音号“马关体育”,宣传和打造一批群众便捷参与的线上健身活动赛事。构建全县全民健身服务平台,逢春体育馆提供公共体育场馆预定、国民体质测定、科学健身指导、社会体育指导员查询预约等信息服务。县教体局头;县融媒体中心配合

(七)营造全民健身社会氛围

宣传身体体质、科学健身、运动项目等相关知识,引导大众坚持运动习惯,形成文明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增加公益广告投放,讲好群众身边的健身故事。遴选全民运动健身模范乡(镇)、全民运动健身模范个人,将全民健身相关指标纳入文明乡村、卫生乡村、美丽乡村创建内容。县教体局牵头;县融媒体中心人社局、乡镇人民政府配合

三、保障措施和组织实施

加强党对全民健身工作的全面领导,建立、完善各级全民健身联席工作会议制度,依据最新修订的《云南省全民健身条例》,形成全民健身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长效工作机制。制定并实施本地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将全民健身事业纳入本级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体育彩票公益金全部用于全民健身等体育事业,强化彩票公益金绩效管理,加大结果应用。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等多元方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本计划在县人民政府领导下,由县级体育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和团体共同组织实施,不定期对本级实施计划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指导、全面评估,评估结果报本级人民政府。

附件:主要工作指标目标表

附件:

主要工作指标目标表

序号

主要指标

2022年

2025年

1

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

≥90.86

≥91.5

2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

≥37

≥38.5

3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平方米)

≥2.2

≥2.3

4

每万人拥有足球场地数量(块)

1.2

1.3

5

行政村(社区)体育设施覆盖率(%)

100

向有条件的自然村延伸

6

社区15分钟健身圈覆盖率(%)

90

100

7

新建住宅小区体育设施覆盖率(含800平方米多功能运动场地和社区游园内10—15%的体育活动场地)

≥80

≥100

8

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名)

2

2.16

9

县级体育总会覆盖率(%)

50

80


         责任编辑:付仕昆  

关闭

上一篇:马关县体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
下一篇:马关县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