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欢迎访问马关县人民政府门户网
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马关县人民政府关于公布马关县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的通知

来源: 更新时间:2011/08/03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部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云南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的规定,马关县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已经2011年7月27日县第十五届人民政府第41次常务会议研究,决定把都龙镇茅坪国门、夹寒箐镇大簸腻中越界线告示摩崖石刻、马白镇马洒老人亭、八寨镇马关第一个党支部成立旧址、八寨镇观音庙、八寨镇新寨杨氏宅院民居列为马关县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现予公布。
  请各乡镇、县级各有关部门认真做好所辖区内的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管理工作。同时,希望全社会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妥善处理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针对不同文化遗产的特点,采取切实可行的保护方式,科学规划,认真做好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
  附件:马关县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简介

 


                     二〇一一年八月三日

 

主题词:文化 文物  保护单位△  通知


 送:县委、人大、政协、纪委,县法院、检察院,县委各部委,各人民团体,省州驻马单位、驻马部队,办存。
 马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1年8月3日印发
                                    (共印140份)

 

马关县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简介
  
  都龙镇茅坪国门

  茅坪国门位于都龙镇茅坪村委会西北面2000米的一山脚平坝处,建于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占地面积83.5平方米,为战争防御工事建筑。国门座北朝南,南面为长方形城墙式建筑,残墙长18米,两端墙厚0.8米。残墙上设有大小不等12个瞭望射击孔。墙体中部设一由南向北通道,长6.5米,宽2.78米,高2.5米。通道顶部用石块垒成弧形。通道南面的门头上方由三块錾磨的青石块镶拼组成的长方形的石条,石条上从左至右横书阴刻“大中华民国”五字,左右两边均刻直行书阴刻小字。国门整个建筑用青石、石灰、石沙垒筑而成。据马关县志记载及民间走访推断,茅坪国门为1942年中国军队在马关驻守时,为防日本人入侵而在我国边境而修筑的防御工事,是中越边境云南段唯一的历史文化遗存,是边疆地区防御外来入侵,保家卫国的历史见证。


  夹寒箐镇大簸腻中越界线告示摩崖石刻


  大簸腻中越界线告示摩崖石刻位于夹寒箐镇新堡寨村委会簸腻村小组东南面500米的隔界山山脚的一天然石壁上,建于清雍正四年(1726年),刻在天然石壁中间錾成碑状,高1.6米,宽0.53米,石刻从左至右阴刻直行楷书,石刻内容:“雍正四年五月初四日,钦奉圣旨於铅厂山小河立界,凡河水上流以内村寨,俱系中土,外越不得越镜侵扰,违者必究”。
  该摩崖石刻为明末清初和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安南国王侵占中国120华理纵深领土后,清雍正二年底至四年五月,时任云南总督鄂尔泰委派开化府知府佟世祐和广南府知府潘允敏等会同安南土目武公宰等重新踏勘边界,当踏勘到铅厂山下小河时,认为“山势高峙,中贯一溪,据险相守,便于分界”。便秉承雍正皇帝准奏后,于铅厂山下刻石立界。大簸腻中越界线告示摩崖石刻是清代我国收回国土的一个历史鉴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马白镇马洒老人亭


  马白镇马洒老人亭位于马洒村委会大马洒村内,建于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老人亭建在青石垒筑的平台之上,占地面积240平方米,厅史建于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2003年维修。座东南朝西北,属单檐歇山顶,青瓦覆面,木构架,抬梁式建筑,通面阔4米,通进深4米,通高4.5米。亭屋檐正面中部有“神农殿”扁牌一块,亭内正堂上部房梁下正处悬挂“立我蒸民匾”,正堂墙面中凹部设“神位碑”,左为“古往稽遐碑”,右为“重修碑”。建此亭原为村内寨老议事之用,后来本村进步人士从外引进汉文化之后,在亭内供奉“神农氏”起名“神农殿”。老人亭为壮族村寨独有的建筑,是壮文化与汉文化相互交融的历史见证,且建筑较有地方民族建筑特色,保留较为完整。


  八寨镇马关第一个党支部成立旧址


  马关第一个党支部成立旧址位于八寨镇八寨村委会八寨中心校的三圣宫内,建于民国十八年(1929年)内。三圣宫建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座西朝东,由两厢房大殿组成四合院。大殿三开间,通面阔15.2米,通进深12米,通高8.4米。为单檐歇山顶,青瓦覆面,穿斗式,土木结构建筑。北厢房三开间,面阔6.2米,进深4.2,通高4.5米。大殿的梁、枋及四踩斗拱上均雕刻花草、动物图饰。该寺庙用材粗大,木作雕刻工艺精湛,具有典型的清代建筑风格。现大殿、北厢房保留基本完好。三圣宫起初建筑用途为祠堂,1852年变为私塾。民国二年(1913)八寨男子学堂、女子学堂搬于此,后改名为八寨小学,直至1928年春,时任八寨小学校长的李星阶与中共地下党员李国定取得联系,聘请李国定来小学任教。李国定在八寨秘密开展地下党活动,并于1929年成立了马关县第一个党支部,支部办公地为八寨三圣宫。1930年,李国定在八寨三圣宫筹划并领导了震惊滇东南的“八寨起义”,成为马关地区革命的先驱。马关第一个党支部成立旧址——三圣宫是马关县成立的第一个中国共产党党支部,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同时三圣宫的整个建筑用材粗大,木雕、石雕工艺精湛,具有典型的清代建筑风格,具有一定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八寨镇观音庙


  观音庙位于八寨镇八寨村委会八寨镇人民政府办公大楼后方,建于嘉庆年间,占地面积1095平方米。观音庙座北朝南,由前殿、大殿及两厢房组成。依地势呈两级平台而建,为单檐硬山顶,青瓦覆面,穿斗式,土木结构建筑。前殿和两厢房为两层2廊楼房,开五间,通面阔20.3米,通进深10.8米,通高9.5米,左右设木楼梯互通两厢房。两厢房各开三间,通面阔13米,通进深6.8米,通高10.5米。院心用不规则青石板铺垫。大殿三开间,通面阔11.85米,通进深9.2米,通高9米,左右两侧均设耳房。前后两殿檐门中柱均用灯笼、鼓形石雕做柱础。梁、枋等部位浮雕兽头、花草图饰。该庙为典型四合院建筑,具有我县清代民间建筑风格。观音庙雕刻工艺精美、独特,且保留较为完整,具有一定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且产权属国家所有,利于保护维修和利用。


八寨镇新寨杨氏宅院民居

  八寨镇新寨杨氏宅院民居位于八寨镇竹棚新寨村委会内,建于中华民国时期,杨氏宅院民居由门楼、正房、两厢房组成四合院。门楼、正房各开三间,通面阔12.8米,进深7.3米,通高约9米。两厢房各开两间,通面阔6.86米,进深4.2米。宅院均为土木结构,青瓦覆面,硬山顶,穿斗式建筑。作装饰性斗拱,檐枋为灯笼形小吊柱,明间为雕有梅花的格扇门窗装置。楼梯设在正门楼后左右两旁,四面檐廊互通,成走马转角楼形式。瓶式、方式石柱础结实稳固,外墙四面设有小窗,可采光通风。整个建筑木雕、石雕制作精美,朴实、大方,为当地典型的四合院建筑,具有地方民族建筑特色,且保存较为完整,具有一定艺术、科学价值。

         责任编辑:  

关闭

上一篇:马关县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县政府领导分管工作的通知
下一篇:马关县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县政府领导分管工作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