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栏

“一马当先看马关”系列报道(二)︱团结之花正盛开

作者:苏宁 付连兵等 新闻动态来源:文山发布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4/01/09

编者按

近年来,马关县按照省、州党委政府工作要求,以深入学习推广“千万工程”、贯彻落实省系列三年行动计划为契机,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全县上下“一盘棋”,坚持“抓重点、攻难点、增亮点”,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文旅融合发展、强边固防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即日起,文山州融媒体中心全媒体平台推出“一马当先看马关”系列报道,介绍马关县好经验好做法,为全州各级各部门提供借鉴。

马关,一座生态宜居之城,汉、壮、苗、彝等11个民族在这里相邻而居、亲如一家,各族儿女守望相助、团结奋斗,共同唱响同心筑梦的时代乐章,共同建设祖国边疆亮丽风景线。

近年来,马关县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边疆地区建设,推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重大决策部署,坚守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在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中,让各族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推进共同富裕在行动、在身边。

2023年12月20日,马关县被国家民委拟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成绩的取得令人喜悦,但奋进的脚步并没有停歇。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为新的起点,马关县不断巩固和深化成果,奋力谱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民族团结新篇章。


延续团结基因  熔铸民族精神


马关的民族团结有着强大的“基因”。马关县地处国防要冲,是祖国的西南门户,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历经风雨沧桑,马关人民始终用宽广的胸怀、高超的智慧、辛勤的汗水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

罗家坪大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绿树成荫、生机盎然。红色长廊、罗家坪村史陈列室让人们重温历史长卷、感悟初心使命。

“我们充分发挥红色基因效应,先后将安平广场、逢春生态公园打造成‘民族团结进步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广场’。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马关县第一党支部遗址、马白烈士陵园、罗家坪大山主峰打造成‘民族团结进步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基地’。”马关县相关负责人介绍,在传承弘扬红色基因中树牢民族团结进步理念,激发了各族干部群众强烈的爱党、爱国热情。


近年来,马关县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作为全县“三个发展定位”之一,创新载体、狠抓落实,编制了《马关县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实施方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进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马关县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等文件;优化创新“一长廊两联盟三示范圈四环线五基地”暨“12345”创建布局,全领域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党校、学校、社会教育培训,各党委(党组)开展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主题宣讲等活动1500余期9.6万余人次,干部培训229个班次42612人,实现了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在基层有人懂、民族工作有人抓。

同时,充分利用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各民族节日等节庆活动,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不断加强基层各族干部群众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强调各民族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和共同性,使“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成为各族干部群众思想共识,把各族干部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促进民族团结、共建美好家园上来。

如今,民族团结意识处处渗透于马关各族干部群众日常工作生活、正常交往、平时交流当中,各民族之间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蔚然成风,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成为各族群众共同价值追求。


促进文化交融   共筑精神家园


从小坝子镇田湾小学教学楼望去,能看见界河两边中国村庄和越南村寨遥遥相望。田湾小学2018年9月搬迁到新校址后,这个占地近60亩的村级小学就成为了一个醒目的地标建筑。

田湾小学现有14个教学班,学生650人,少数民族学生647人。学校的招生范围覆盖了周边22个村小组,苗、瑶、壮、彝等各族学生在这里共同学习,共同生活。“我们班级有苗族、彝族、瑶族、汉族的同学,大家在一起会互相学各民族的语言、一起唱各民族的歌,也会相互帮助。”壮族学生王永妠说,学校每个星期四的下午都有兴趣班,可以自行选择学习刺绣、芦笙等等。

根深方可叶茂,本固才能枝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要在各族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特别是从青少年教育抓起。马关县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组织县内各族青少年学生赴昆明、上海等地参加“团结进步同心营”、夏令营等交流活动14期200余人,200余名教师到“北上广”等地学习深造。通过“校企合作”“职校联盟”模式开展技能培训,让更多毕业生在上海及“长三角”地区就业,上海等发达地区80余名教师到马关支教,提高马关教育教学质量。成功举行了“中国(马关)—越南(河江)青少年友好交流”活动,传承交流中华文化。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脉。马关县注重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保护,大力培养少数民族人才和国家、省、州、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实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精品文化项目,一批少数民族艺术精品熠熠生辉。《哨久别玛》《哼傣温哩玛》等文化精品在全国公演。《顶家女儿》走上央视舞台,电影《阿峨之恋》《金色腰带》全国公映,阿峨农民版画《故居》被选定为国礼赠送意大利领导人。建成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街区暨民族服饰产业创业园,推动优秀民族文化转化发展。园区入驻60户民族服饰加工销售商户,带动全县400余户服饰生产、加工、经营业主发展服饰产业,辐射越南、老挝等南亚东南亚国家。2022年,全县民族服饰实现销售额达4000万余元。民族服饰、一批批精品文化项目成为了马关各族群众共有的文化自信和精神家园。

同时,马关县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抓手,将民族工作“触觉”延伸到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打造具有特色的示范性互嵌式移民社区——南山幸福社区,持续开展帮搬迁、帮融入、帮就业、帮解困的“四帮”服务,加快少数民族搬迁群众真正融入社区生活步伐,构建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共建的良好氛围,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团结。文化认同使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思想有了更肥沃的土壤,将其深深植根于每一个人心中,呈现出“人人在讲民族团结情、人人在说民族团结话、人人在办民族团结事、人人争当民族团结模范”的良好局面。近年来,无论是在脱贫攻坚、还是疫情防控等工作中,全县各族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家乡的变化大家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增进民生福祉  共享幸福荣光


共同富裕“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乡村振兴路上,马关县因地制宜发挥地缘、资源优势,差异化发展特色产业,农村产业更兴旺、农民生活更富裕。

茅坪村位于马关县都龙镇,地处中越边境,距离都龙口岸仅1公里,一直以来,两国边民贸易往来频繁,全村168户人家,有个体工商户58户,饭店14家。依靠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红色资源,茅坪村大力发展边境红色旅游和口岸经济,全村人均纯收入达2.5万元,定存银行的1186万元村集体资金每年可带来40万元的利息收益,是名副其实的现代化边境幸福村。

“恢复通关后,每天都有游客来玩,还有不少越南边民过来找工作。”茅坪社区党总支书记胡明昌说。

嗅到商机的王文彪更是把直播带货搬到了国门脚下,2023年4月,他和合伙人在茅坪村成立了同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聘请了4位精通苗语、彝语、壮语、汉语的青年当主播,通过“虾皮”“TikTok”等国际电商平台售卖衣服,跨境电商搞得风生水起。“现在,我们同步扩展了线下业务,依托本地的服装厂和茅坪村的地理优势,向越南实体商户出口服装。”王文彪介绍,目前有不少越南商家到他家来批发冬装。

近年来,马关县积极探索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新路径、新经验,把边境幸福村建设成为小康村的典范、展示国门形象的窗口、守土固边的堡垒,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边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提高沿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投入各类资金5.55亿元,实施了187个“百千万”项目,编制“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42个(现代化边境幸福村12个),建设1个示范乡(镇)、9个精品示范村、30个美丽村庄;抓实群众增收,2023年上半年,全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20元,增长9.2%。种植砂仁、草果等中药材44.97万亩,产值33亿元,林业、农牧业总产值65.71亿元。启动建设马河高速公路,马西高速公路建设有序推进,G248线都龙至金厂水头段二级公路建成通车,行政村、自然村通硬化路比例均达100%、农村安全饮水覆盖率100%、通电可靠率100%、沿边行政村5G网络覆盖率100%。坚持“绿美建设”一直抓、抓持续,全域推进1951个自然村绿美建设,农村垃圾处理率达100%,广大农村彻底撕掉了“脏乱差”标签,建成马洒、龙树脚等一批独具特色的山水田园示范村,全县城乡面貌实现了“一时美”到“时时美”“全域美”。

如今的马关,各族人民情同手足、深度交融、亲如一家,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和睦景象随处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