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栏

“一马当先看马关”系列报道(三)守边固边 兴边强边

作者:喻传宏 苏宁等 新闻动态来源:文山发布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4/01/10

编者按

近年来,马关县按照省、州党委政府工作要求,以深入学习推广“千万工程”、贯彻落实省系列三年行动计划为契机,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全县上下“一盘棋”,坚持“抓重点、攻难点、增亮点”,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文旅融合发展、强边固防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文山州融媒体中心全媒体平台推出“一马当先看马关”系列报道,介绍马关县好经验好做法,为全州各级各部门提供借鉴。

乡村道路干净整洁,花草树木相映成趣,家家户户国旗飘扬,处处都有欢声笑语……行走在马关县的边境村寨,一幅“边民富、边疆美、边防固”的美丽画卷呈现在眼前。

近年来,马关县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的殷殷嘱托,立足“兴边富民、山水田园乡村旅游、民族团结进步”三个发展定位,以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为抓手,感恩奋进,苦干实干,边境村寨呈现出“点上出彩、线上成景、面上达标”的良好局面。

稳边,共建绿美边关

走进翠绿掩映的小坝子镇凉水井自然村,参天的古树,清澈的山泉,房前屋后的小花台,处处春意盎然,勃勃生机。

凉水井村29户116人,因世代同饮一口井水而得名。借力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凉水井村通过支部引领治、党员带头治、群众动手治“三治”模式,已建设成为聚红色教育、异国观光、娱乐住宿为一体的边境旅游村。

“以前的凉水井,进村就是牛粪、马粪,‘脏乱差’严重,外人见了都不想进来。”村小组长熊绍荣介绍,为彻底撕掉“脏”的标签,全村干部群众劲往一处使,紧盯户内户外、房前屋后等薄弱环节,大力开展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探索出的一查红旗飘飘,二给花草浇浇,三来院坝扫扫,四用镜子照照,五把农活干好“晨起五件事”治村模式,成为全州的典范。

在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中,马关县始终坚持群众主体的原则,通过组织群众、依靠群众,将一个个落后的边境村,打造成为一个个美丽的幸福村。

夹寒箐镇么龙村,采取党组织牵头、村民主导开展农村污水治理“1+N”建设模式,通过制定完善村规民约、“门前三包”等制度,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村容村貌逐渐好起来、美起来、靓起来。

小坝子镇大梁子村,聚焦美丽家园建设,围绕“屋子、院子、寨子、路子”重点,采取“支部带动、党员发动、群众主动”的“三动”模式,引导村民全面开展村庄净化、绿化、美化、亮化、文化行动,扮靓了“悬崖边寨”大梁子。

都龙镇堡梁街村在全州率先开展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持续聚焦“绿美建设一直抓”,把解决集市“脏乱差”问题纳入绿美建设攻坚计划,改变了过去堡梁街“逢车必堵、逢街必脏”的局面。

从“三清五拆”和整治“五堆十乱”到开展“五小”工程建设和边境幸福村项目建设,马关干部群众积极投身其中,用勤劳的双手让边境线上的一个个美丽村庄、一道道亮丽风景从“梦”中走进了现实。青山绿水中的边境幸福村,正成为一个个稳边的示范。

兴边,建设富美边关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在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过程中,马关县积极探索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努力把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成为展示国门形象的窗口、守土固边的堡垒。

       茅坪村地处中越边境,距离都龙口岸仅一公里,两国边民贸易往来频繁,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茅坪村个体工商业相对发达。全村共有167户人家,有个体经商户58户,饭店14家。全村人均纯收入达2.5万元,定存银行的1186万元村集体资金每年可带来40万元的利息收益,是名副其实的现代化边境幸福村。


“以前的茅坪村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眼看青山绿水,近看牛粪成堆。随着茅坪村南疆国门小镇建设项目的实施,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赶街做生意的村民多了,大家的收入也有了很大的提升。”茅坪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胡明昌说。

茅坪村是马关县通过提升改造建设起来的边境幸福村之一。近年来,马关县突出产业带动,立足当地特色资源优势,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以“四位一体”项目建设为抓手,做大做强村集体经济“蛋糕”,让村集体经济成为村级组织服务群众的重要保障。在边境一线大力发展中药材、蔬菜、水果等主导产业,将砂仁、草果等中药材资源优势转换为市场优势,打造出一批“药材村”“茶叶村”“果香村”,既美了边境村庄、又兴了产业、富了群众。

       都龙镇黄果树共26户113人,居住着汉、傣、苗、瑶、布依、蒙古6个民族。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实施后,在村党组织的带动下,各族群众大力发展沃柑产业,走出了“党支部+土地流转+产业发展+农户”产业发展道路,培育种植大户,辐射带动周边4个村发展沃柑产业。目前,黄果树村各族群众发展沃柑近600亩,每年实现增收700万余元。


金厂镇蚌龙坪村共63户300余人,是一个自然灾害避险扶贫搬迁苗族聚居村。实施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以来,蚌龙坪村立足热区地理位置的区域优势,着力打造边境观光旅游项目和小白河峡谷风光精品线路,在两岸大力发展香蕉、沃柑、南瓜、菠萝蜜等种植,冬季种植小米辣、冬玉米、百香果、人参果、西瓜等反季作物,逐步成为产业兴旺、生态和美、文化振兴的现代化边境民族特色富美新农村。

在马关县边境一线,一个个“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党建强”的现代化边境幸福村,正推动边境村寨成为富边的样板、稳边的示范、守边的屏障。

强边,打造和美边关

走进金厂镇罗家坪村,道路两旁,一栋栋黄墙灰瓦的小楼错落有致,屋前屋后、绿树成荫,家家户户的屋顶红旗飘扬,一幅村美人安的景象。湛蓝天空下,挺立在广场中央的“扎根边疆、心向中央”几个大字引人注目。

罗家坪村距离边境线仅一公里,该村在兴边富民、脱贫攻坚、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等政策的支持下,紧紧围绕“一村一品”产业发展布局,采取“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盘活土地资源,以中药材产业、养殖业、旅游服务业等助推经济发展,以宣传当地文化、民族特色文化为抓手,开发集沿边观光、休闲度假、红色文化等为主体的乡村旅游,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们生活越来越好。

“我们村106户,全是苗族。为增强群众的国家意识、国门意识,村里组织实施了‘红旗飘飘’工程,在每户村民房顶上悬挂国旗,同时在党员户加挂党旗。”界务员熊光斌介绍,守边固边是罗家坪村的优良传统,“界碑就是传家宝、三代守边人”“云岭楷模”熊光泽就是全村守边固边的代表。

熊光泽的奶奶项左弟,是村里第一位苗族女党员,在他还只有五六岁的时候,奶奶就带着他和群众一起巡边守护界碑。“奶奶去世后,父亲也成为了一名义务护边员。”接过老一辈光荣传统的熊光泽,在巡边时也会带着孩子们到界碑上给他们讲讲奶奶和父亲的故事,他要把这个传统一代代传下去。

守边固边、兴边强边。已经打造成为3A景区的罗家坪村,紧紧围绕“建强边境村寨战斗堡垒”这个核心,扎实开展党支部规范化建设和“自强、诚信、感恩”主题教育,聚焦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要求,引导党员干部带头抓产业、护生态、守文明、强治理、奔富裕、夯基础、促稳边。打造出了“三无三化”洁美村庄,呈现出村美、房美、生态美的边疆农村新风貌。全力构建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边境立体化防控体系,守护好神圣国土,在边境一线构筑起“一村一堡垒、一户一哨所、一人一哨兵”的边境防控“铜墙铁壁”。

马关县牢记“国之大者”,在引导边疆群众提升国家、国土、国民、国防意识中突出党建铸魂,举全县之力,以“红、绿、美、富、新、特”6字为要,让边境一线的幸福村更有灵气更有灵魂,让边境一线的基层党组织像钉子一样,牢牢钉在国门边境线上。

坚持“红与绿”。在边境各村寨提升塑造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视觉形象,成功打造出“南疆国门小镇茅坪”“守土固边罗家坪”“一心向党张家湾”等红色文化村寨。突出生态美,实施“一村万树”“一人十树”项目,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全覆盖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从根本上改善边民居住环境,边境村寨处处呈现“时时美”“全域美”。

      坚持“美与富”。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发掘禀赋资源,保护优秀传统文化,按A级旅游景区标准,因村制宜打造一批特色村、文化旅游村,民族服饰、刺绣、饮食等文化美美与共。抓实产业和就业,大力发展砂仁、甘蔗、养殖等传统产业,引导发展沃柑、芒果、百香果等新兴产业。


坚持“新与特”。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注重“五治融合”,优化“五级书记抓边防”责任制,加强“五户联防”“十户联防”网格化管理,注重“点、线、面”结合,以“点”带“面”,串“点”成“线”,初步建成一批产业富村、生态美村、文化睦村、治理兴村、开放带村、守边稳村等不同类型、各具特色村寨,12个沿边行政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万元。

如今的马关,一个个边民富、边境美、边防固的现代化边境幸福村正串珠成线,绘就了边境线上美丽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