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栏

马关:用共同体理念凝聚奋进力量

作者:代兴萍 新闻动态来源:县民族团结创建办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2/01/07

近年来,马关县始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目标,把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方针政策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疫情防控、强边固防等各项中心工作深度融合、一体推进,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和谐,在边疆民族地区呈现出“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良好局面。

一、改善民生福祉,小康路上一个兄弟民族都不能少。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聚力解决各族群众“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如期实现高质量脱贫摘帽目标。脱贫成效持续巩固,坚决兑现了“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决不让一个民族地区落伍”的庄严承诺。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数字经济规模占经济总量比重实现重大突破,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加快推进。2001年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中国草果之乡”,2021年“马关草果”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定。按照乡村振兴“县县有示范乡(镇、场),乡乡有精品示范村,村村有美丽村庄”的规划部署,大力实施乡村示范工程计划,力争到2025年,创建4个乡村振兴示范乡(镇、场),38个精品示范村,176个以上的美丽村庄。始终注重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与巩固拓展高质量脱贫成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社会事业等工作有效衔接、深度融合、统筹推进。注重把各族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促进民族团结、共建美好家园上来,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作为奋斗目标和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切实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各族干部群众正凝心聚力向“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总目标迈进。

二、同舟共济应对疫情防控大战役,共同体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马关县始终坚持把人民生命和健康放在首位,坚决扛起为国守边政治责任,紧紧围绕“外防输入、内防扩散”总体防控要求,唱响“扎根边疆、心向中央、拥护核心、心向北京”主旋律,截至目前,全县已有超过1200人日夜奋战在强边固防一线,完成全程免疫接种21.46万余人,累计排查集中留观1503人,解除留观1493人,先后完成300名境外人员安全转运、集中隔离,全面落实了“从国门到家门”的无缝衔接和闭环管理。县人民医院白衣战士白玉粉同志踊跃报名,驰援武汉,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疫情无情人有情,大灾面前有担当,全县各族干部群众舍小家、顾大家、同呼吸、同命运,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切实维护边境地区社会和谐稳定,自始没有一例疫情病例发生,生动演绎了中华民族在大灾面前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和“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三、聚焦社会事业,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实施教育发展项目482个,“一村一幼”实现全覆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深入实施健康马关工程,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得到改善,中医药、民族医药事业得到传承发展。就业扶持取得新成效,民族地区富余劳动力有效转移就业。陀螺、武术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健康发展,第十届文山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荣获奖牌92枚,其中金牌34枚,银牌34,铜牌24枚。中国第一位获得职业拳击最高殊荣的世界拳王熊朝忠,推动了中国职业拳击发展和民族体育事业发扬光大,广大人民群众的中华民族认同感得到极大增强。

四、注重民族文化繁荣发展,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加强爱国、爱党、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加强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工程建设,推动各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加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促进各民族在文化上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实施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和“双百”工程,完成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抢救保护项目35个,少数民族文化精品项目7个。《顶家女儿》走上央视舞台,《哨久别玛》《哼傣温哩玛》等文化精品在全国公开展演,仁和阿峨新寨壮族农民版画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被时任国家领导人胡锦涛同志作为国礼赠给意大利领导人。马关县2000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讲述祖国边疆民族地区守边卫国百年激荡风云的故事《春漫边关》话剧演出引发强烈反响。先后举办滇桂五边境县(市)文化交流、“庆丰收·迎小康”、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系列文化活动700余场(次),建有民族村史馆、文化传习馆、民族文化广场(公园)等场(馆)15个;建成县乡村三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点)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16个、村级文化服务中心132个、应急广播184套。

五、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常开长盛。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和研究实践,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加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和城市民族工作,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在“九进九创”的基础上探索“9+N”创建模式,立足县情实际,提出“一廊二带三圈四轴五基地”即“12345”创建思路布局。截至目前,全县已成功创建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1个、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48个、省级示范学校17所、州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和教育基地240个,组织评选命名县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和教育基地250个。